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李志文点评:

互联网正在颠覆大学教育。虽然中小学的教材也能通过互联网传播,但是孩子成长过程,需要学习伙伴与玩伴,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托儿所”。这个托儿所的群聚功能,不是电脑、互联网、父母、甚至兄弟姐妹能取代的。

大学教育的托儿所群聚功能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如果大学教育只为教科书知识的传播,互联网几乎完全可以取代大学。

中国还是在农业社会官本位体制,知识份子的一个重要传统出路就是公务员(当官为宦)。大学文凭是公务员生涯的通行证,所以中国大学无论是多污七八糟,只要有公务员干,还是有千万人想要文凭。

当中国进入商业社会,人民不是钉在土地上,民主思想开始抬头,人民就不再乖顺,收税不再简易,公务员帮助皇帝搜刮农民的传统角色开始改变,大学文凭的价值向白纸趋同,中国官僚性大学要面对严厉的市场考验。一般按教科书照本宣科给文凭的教学方式,要被淘汰。

大学教育的价值会趋向互联网无法取代的领域。一是需要大量实验设备、亲身体验的教育(科学与工程);一是需要师生互动,深入讨论的教育(人文社会);一是需要优秀群体,共同自我开发的教育(社会关怀)。

在商业社会、互联网时代,单纯操作机器已经不是特异功能。富士康能以几千元月薪,极短的时间将农民转化成“工程师”。浙大工学院虽然有大量机器,如果没有创意,就可能被富士康取代。浙大工学院要训练有创意的工程师,没有人文思维教育,就不可能。通俗人文训练(易中天之类的说书)是轻易的被互联网取代(口齿清晰的易大师一个人就够了,别人就没有饭吃),浙大有深刻思辨能力的人文大师在那里?

浙大现行的工厂式中央集权、论件计酬的大学管理,会完全被互联网取代。大家静下心来想想,只要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下能做的东西,都能被互联网取代。只要能变成公式的东西,计算机与互联网会比人做得更好。浙大的强势工科思维,是浙大被互联网取代的主要原因。

浙大论件计酬的学术评价机能,会劣币驱逐良币,制造出大量劣质学术机器,互联网是知识的机械化,学术机器制造出来的产品,最容易被本身就是机械功能的互联网取代。其实在网上买卖论文,运用互联网剪贴论文是中国学界的公开秘密,只要中国学术还停在官本位,任何校长能想到的学术管理高招,互联网市场都能找到破解方案,各位电子邮件中,有多少恶心不要脸的SCI, EI 发表机会?一个校长的智慧,难敌千千万万参与者的互联网智慧。

我用了十年调教,在清华念了一肚子书的王闻,连浙大博士后出站资格都拿不到,还在靠我的救济过日子。天天用手指头算文章的,用眼睛找门路的,已经做到了副教授、副系主任。王闻一个深通中国体制的清华同学已经做到一本大学的院长。这就是中国学术。

我带着满腔热血,满脑子思想来浙大,四年下来,我已经被浙大的官僚体制调教得非常乖顺,默默地看着互联网取代中国的官僚大学。中国大学的最佳保障就是教育部的官僚铁掌,谁来保障面对世界竞争的中华民族下一代?当民愤到了沸点,谁来保护中国的官僚体制?


网上免费上耶鲁?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殷紫

2010/06/25

当我告诉别人我正在上一门耶鲁大学的心理学介绍课,都会招来惊讶且怀疑的目光。因为我离纽黑文远得很,又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顾,要注册耶鲁的成教班,似乎颇具挑战性。于是,我总是像推销员似的,忙不迭地立刻解释,这门课属于耶鲁大学的网上公开录像课,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考试,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结业证书。不过,这个课不仅免费,而且附有教学大纲和书单,我花在这门课上的所有资金不过是从亚马逊买来的两本教科书。

互联网的自学功能,大家都不陌生。只要在GOOGLE或YouTube上打“怎样”二字,就会有无数自动生成的结果浮现出来。我的一个朋友甚至告诉我,他是通过YouTube学习自由泳的,并且当场演示了他标准而漂亮的泳姿。从做日本寿司到修水管,互联网以DIY精神,教会很多人日常诀窍和应急措施。而现在,免费高等教育在互联网上的上升势头,在我看来,更是一场具有开拓性的教育革命。

耶鲁、麻省理工、哈佛和加大伯克利分校,都是网上公开课的头筹,原因不外乎学府之著名、教授之出色。其中耶鲁口碑最佳,皆因其录像制作精良,令观者感觉犹如置身课堂。我所上的心理学介绍属耶鲁热门课,不仅因为很多人对心理学极为好奇,更因为主讲教授保罗·布隆姆(Paul Bloom)讲课风格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听来毫不费力,甚至颇有娱乐性。哈佛的《道德推理:公正》、加大伯克利分校83岁老太太的《人体解剖总论》、麻省的《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以及斯坦福的《现代理论物理:爱因斯坦》等,都位列目前网上的十大热门免费课程。

如果大学的使命是通过研究创造知识,通过教学传播知识,那么以互联网为载体,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向更广泛的人群撒播知识,应该是大学的终极使命了。值得留意的是,在免费网络高等教育中开先河的,都是著名的私立大学。也就是说,在这些大学里就读的大多数佼佼者们,都必须付出高昂的学费;而这些宝贵的免费网络资源,也不是免费得来的。耶鲁的每门网络公开课,都需要三到四万美金的制作费,这些钱大多来自休利特(Hewlett)基金。虽然公开课的目的并不是“复制耶鲁教育”,也就是说尽管资源丰富,像我这样的学生,既没有同学,也无法和教员保持密切联络,更不能参加任何耶鲁考试以此获得任何学分,但耶鲁公开课程始终以“质量保证”作为准则,所有公开课程几乎都是本就在耶鲁校园广受欢迎的“好课”,教授也几乎都是在本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这个秋季,耶鲁的网络公开课将增扩至36门,正是耶鲁四年前创建网络公开课时的预定目标。

据估计,在过去十年里,公开教育的投入资金约一亿五千万美金,大多数来自非学院方面。比尔和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去年也投了八百万美金。有趣的是,盖茨本人也是公开课学生。他曾经听了麻省理工的一门《固体化学介绍》,还在网上发表了感谢的评论,至今成为麻省津津乐道的段子。我和盖茨,都是免费网络公开课消费者——所谓“散客”中的一员。除去大多数“散客”,其他的听课者分别为在校生和教育工作者。自2008年起,致力于网络教育的休利特基金不得不削减预算,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目标——“为所有的人提供知识,提高教和学的效果”。

我们为什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免费公开教育和正规学院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它的传播面和教学目的。上公开课的学生,多数是出于自身对某项知识极大的兴趣而学,比如耶鲁有名的哲学课《死亡》;或是目的性更强的学以致用,比如斯坦福的一门计算机公开课,专门讲授如何设计iPhone小程序,做得好马上能放到苹果程序店里卖,两美金一个。如果说我们上学时,为了一纸文凭,不得不把时间浪费在许多自己并不十分感兴趣,甚至不那么擅长的科目上,如今面对公开大学,我们便拥有充分的自由度,选择自己想学的知识。你可以一本正经地学,下载考卷测试自己;你也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随便听听,来劲就多听,乏味就不听。

针对不同目的的学生,免费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像耶鲁这样的著名学府,大方公开其高质量师资资源,但其底线很明确——如果你想要耶鲁学分和文凭,你还是得通过正规的入学渠道。如果每个坐在客厅沙发上听课的人都能轻易拿到耶鲁文凭,恐怕耶鲁也不成其耶鲁了。然而有些远见卓识之士,已经从耶鲁和麻省理工的案例中另辟蹊径。一个哈佛商校的博士生创办了P2PU(Peer 2 Peer University),弥补了公开课程所缺乏的“课堂气氛”。在P2PU,学生可以找到上同一门课的同学,互相答疑解难。这样一个简单的网上社区概念,著名学府没有做,一个普通的在校生做了,也就搭建起了重要的人脉。人民大学(University of the People)也是在同样的理念中产生的,创办者从网络公开教育体系中得到启发,开办了这家由学生互相评分的网络大学,并希望将来能够颁发证书和学位。

在我看来,能为所有的人提供免费高等教育,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把学习作为一种终身习惯,把汲取新知识作为一种精神养分补充,更是一个人类应该共同创造的美好氛围。美国虽然还没有做到像北欧国家那样,建立免费的高等教育制度,但它俨然已成为免费公开网络课程的开创先锋,这要感谢一部分美国权富回馈社会的仁慈和慷慨。以网络课程传播的涉及面和影响力来讲,世界上任何一家单独的大学都无法与其比拟。它为没钱没力,无法亲临课堂的人,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定向,为芸芸众生挖掘了一条通向大海的涓涓溪流。

到哪里找高质量的免费网络课程?

耶鲁大学公开课程:http://oyc.yale.edu/

麻省理工大学公开课程:http://ocw.mit.edu/

斯坦福大学公开课程:http://itunes.stanford.edu/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程:http://webcast.berkeley.edu/courses.php

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开课程:http://oli.web.cmu.edu/openlearning/

ITUNES U 和 YOUTUBE.COM/EDU——通过这两家媒体,可以找到众多录像和录音课程。其中YOUTUBE已有300家大学的200门课程和六万堂录像课。

Academicearth.org——拥有十所顶尖大学,130门课程,3,500堂录像课。同样附有收费网络大学学位的咨询,多为著名学府如哈佛网大等。

Ocwconsortium.org——搜罗了全世界250所大学的13,000网络课程。

 
© 春风秋雨 | 李志文的学者人生 | 查看原文 |
话题:



0

推荐

李志文

李志文

47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世界知名管理学者。美国杜兰大学寇翰讲座教授,担任商学院副院长长达十五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第一批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第一位光彪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商学研究院院长。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参与沃顿商学院的学术改革,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教授及创始校董。同时也是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第一位特聘讲座教授,东海大学讲座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的高级顾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