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中国台湾、后赴美留学的李志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参与了中美两国政府主持的高级管理培训计划,从那时起,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国一趟。从周游世界、四处讲学开始与祖国发生亲密接触,到参与创建香港科技大学,再到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李志文用了差不多20年的时间。从1999年到清华大学任教,2007年再到浙江大学任教,李志文一直追求自己20年来的一个梦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中国培养未来的商业领袖。
李志文为中国教育部特聘“世界著名学者讲座”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及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的“弗里曼讲座”教授兼副院长;中国台湾特聘“国际杰出学者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商学研究院(筹)院长。
图中右二为李志文。
潜心打造培养方案
作为一个知名教授,已年近退休之年的李志文为何要创办本硕连读的联合培养班呢?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志文明确表示:“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本科阶段比研究生阶段更具有可塑性、更重要,世界顶尖的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这是我办本科生班的出发点。”
李志文选择浙江大学作为事业基地,把讲学、游学的经历和经验融入到一个中外联合培养的教学培育平台中。
在李志文和学校多次协商后形成的《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李志文商学班培养方案》中,该班明确为浙江大学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生设计的、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商业领袖的本硕连读教学项目,每年大约招收50名学生,班级编入竺可桢学院。
此次联合办班的杜兰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其财务金融专业被《金融时报》评为全世界第十,其金融硕士学课程排名世界前五。李志文是杜兰大学“蔻翰讲座”教授,于2007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为浙大延聘名师设计了一系列本科生“李志文精品课”,深受学生欢迎。
要达到自己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商业领袖,培养方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为了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培养方案,李志文可谓煞费苦心,学校的教务部门也是备感劳累。其中的原因,不为别的,只为培养方案要按照教育部备案的要求来做。可是,倘若全部都按照这些僵硬的要求,李志文设计的精英教育将成为空谈。
李志文表示,由于中外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他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谓困难重重。“有些课程不让设置,但是,缺乏一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大课程,学生怎么会具有全球性的眼光呢?”
不过,尽管中间的曲折很多,李志文还是采取了迂回包抄的方式,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课程设计得更能符合商业领袖人才培养的要求。“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仔细琢磨培养方案,因为每一门课程要找谁来授课、能不能找到,以及开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培育效果都要一 一斟酌。”
在培养方案中,记者看到,专业课程将采用全英文教材以及尽可能的全英文授课。最初8个学期的学习计划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负责,主要是完成竺可桢学院的通识课程以及一部分大类型课程,如英语(过六级)、人文社会学科和数学等基础课程,总计学分约为70分到80分。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第二课堂5个板块。李志文还专门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商业社会与现代中国”、“西方文化与社会”(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Society)两门课程。定期邀请一些智慧人物,为学生提供人生楷模。领袖人物最重要的气质是智慧与品位,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变迁和人类经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慢慢培养放眼全球的视野、纵横千年的胸怀。
精挑细选种子选手
领袖的资质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除了花费很多精力在培养方案的各种细节上,如何挑选合适的“种子选手”也是李志文颇为关切的事情。
本来,按照李志文的设想,自己办个班应该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情,除了培养方案方面要顾及行政单位的要求外,人才选择上自己应该有高度的自主权。
可是,令李志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一批学生的选拔上面,自己的自主权就受到了挑战,而这种挑战,来源却是种种说不清的社会关系。挑战的结果是,连他自己看好的学生最终也因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商学班。例如,有个学生的“数学分析”前两次分数是99分与100分,第三次由于抱病考试,得了50分,因而淘汰。
原来,按照李志文的想法,他基本上就是按照美国大学通用的选拔方式。即先看申请材料,然后组织面试,通过者即被录取。“以杜兰大学为例,他们都是找校友来面试学生,这种情况下,面试者的动机最单纯,就是要为母校挑选合适的学生。因为毕业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母校的声誉。”
可是,这种方式在国内却受到了众多阻碍。眼看着自己的方式要“崩溃”,李志文不得不采取“中西合璧”的方式来选拔。即先通过考试来筛选,按照统一的标准来淘汰一批申请者(尽管其中有李志文自己看上的学生),突出重围的学生还要经过面试。于是,在9月3日,最终有50名学生通过面试,成为李志文商学班的首届学生。
对于入选的学生,李志文表示满意。在他看来,浙江大学每年招收约5000名本科生,这些学生在国内都属于一流的水平。因此,从这些学生中再选拔1%,肯定是优中选优,绝不亚于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杜兰。只是,李志文有点遗憾,因为个别在他看来非常有潜质的学生,最终未能入选。
首批入选的50名学生在3年后将有两种不同的求学选择。一是这50名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后,将有25人被选拔赴美国杜兰大学弗里曼商学院学习一年,最终完成学业后获得浙大的学士学位和杜兰大学的硕士学位。二是未能选拔出国的学生,在第四年按时完成浙大要求,获得该校的学士学位。
志在培养顶尖人才
说起从游学到办学,直至办班的经历,李志文感慨颇深:“要是没有浙大上上下下的支持,这个班办不起来!”
对于开办该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蒋岳祥教授表示,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常用的做法是把学生送出去留学,这几年学校在考虑如何引入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提升优化本土的教育水平,学校也非常支持李志文班的开办,以便于进行有益的探索。
在李志文班的英文授课中,最大的特色是国际化的优质教育。据李志文介绍,专业课中超过七成的任课教师都要由他亲自从世界各高校中聘请,每年10位左右。为了支持李志文聘请这些顶尖的学者来给学生上课,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于李志文商学班的资金支持力度达到一年100万元人民币。
不过,李志文也表示,这些教师都毕业于美国名校,任教于世界一流大学,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他们现在都享有高薪教席,来浙大任教,薪金其实不是他们的目的,只有高水平的学生才能吸引他们,这也是全世界优秀教师的共同人生目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李志文说,他希望能为浙江大学的本科教育作出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对于商学班学生将来在杜兰大学的留学,李志文表示:“留学的目的,一是知识的增进,二是人生经验的积累,前者可以在课堂和图书馆获得,因此我们设想把这部分课程放在浙江大学的3年中完成。同时,对一个精英来讲,在国外的人生阅历至关重要,出于这个目的,我们考虑把一年时间放在杜兰大学,除修读一些关键课程外,我们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实习项目,帮助学生实现‘留学是为了真正地了解世界’。”
李志文说,他花了不少心血在学生的实习阶段,“实习就是让学生在与社会残酷竞争正面交锋以前,通过做事来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青年人的成长非常有帮助。进入李志文商学班以后,我们的教育将不再强调考试、学位的重要性,而是激发学生对人的价值的真正思考与重视”。帮助孩子成长、发挥潜能是教育的真正目标。因此,李志文甚至要鼓励学生的父母给孩子们买车,并安排学生学习之余周游美国,在工作与生活中历练一番。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