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为什么巴菲特一方面坚称“永远严守安全边际”的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却又总是乐观的“忽悠”明天将会更美好,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为什么巴菲特常常告诫“永远不要亏本”但却又常常一买入就被套20%以上而立即导致较多的亏损?
第三,为什么巴菲特坚称自己是“80%的格雷厄姆”,但其大放异彩的案例却恰恰是距离格老“不要买入股价超过企业净资产的标的”甚远的轻资产高市净率型企业?
在我看来,很多价值投资者都被这3个“为什么”所显示的“自相矛盾”给弄晕了,主要表现就是只看到一面而没有看到另一面,由此造成在投资思维上陷入某种“拔高某方面,忽视其它方面”的局限。我认为从这3个“为什么”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投资中某些基本道理的理解。
第一个矛盾实际上体现出格雷厄姆对于“价值与价格”关系的阐述:价值就是你所得到的而价格就是你付出的。而“对未来高远的视野”与“对付出坚持谨慎”的一种辩证思维正完美的鉴证了这点。由于具备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洞察力而前瞻性的发觉到广阔的价值空间,也由于对于“投资回报与市场预期成反比”的深刻理解和“恐惧贪婪”这一市场永远的顽症的利用,才造就了那么多经典的投资案例。
巴菲特到底是乐观还是悲观?从骨子里而言,巴菲特无疑是个乐观主义者,但他愿意当一个“胆小”的乐观主义者,这可能正是其区别与一干“真正的悲观主义者”以及“胆大妄为的乐观主义者”的本质所在。
第二个矛盾其实是对安全边际的误读,安全边际并不确保不会浮亏,而只是在潜在机会远大于风险时的一种利益锁定。对此我已在《为何设定了安全边际后还吃大跌》一文中有过探讨,这里不再赘述。很显然,巴菲特所说的“亏损”是值永久性的本金损失,而不是买入后的浮亏。所以一旦产生浮亏就感到痛苦和有挫败感的人,应该想清楚这2者之间的差别。
第三个矛盾既体现出巴菲特对于格雷厄姆的高度崇敬和核心理念的认同,又体现出其与时俱进、不盲从、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的优秀品质。巴菲特曾说“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股票,查理却让我改变了这种做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雷厄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巴菲特将格雷厄姆与芒格、费雪的思想融会贯通,才有了今天的“股神”。
巴菲特的三个“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我想起了卡拉曼说的“成功的投资者总是能将各种要素融为一体”,投资之道比的不是某一个方面谁能犀利到“极致”,而是对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投资结果的不同方面的主要能力(基本面的分析能力、对于风险和机会评估的能力、保持耐心和理智的能力、自我的认知和市场规律的认知能力等等)的融会贯通和集成,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辩证思维和不盲从的独立思维相结合的结果。
如果我们没有进行过这些思考,而只是根据巴菲特的某几句只言片语去理解投资,又会产生多少误解和由此带来的沮丧呢?我总是在想,所谓中庸,绝不是把一个优秀的品质砍去两头的阉割,而是将众多优秀品质祛除各自极端后的和谐容纳。这样,也许才更接近于投资之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