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给碑塔

2012。龙年。

在我这级的同学中,很多人都是属龙的。过了这一年,也就是过了第二旬。是真正要抖落掉青春期的奶味,而走进这个社会里的时间了。

会一直在想,什么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也是我最爱碑塔的一点。思考,question the authority,不局限于自己书本的成绩的小圈子,努力的向外看,向外够。说错了又如何,做错了又如何。没有人走过的路,总不会充满了鲜花和掌声。

我们想要从自己做起,关爱那些仿佛遭到了遗弃的弱势群体。患有白血病的孩子,只是一个缩影。或者说,只是我们的起点。我们学习着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痛苦。我们学习着接受一两次活动无法扭转他们命运的现实,也笃定的相信着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的可能。我们知道自己的力量多么微小,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力量多么强大。

我们寻找着,探索着,努力着。

我们用自己的视角关心着社会。环境,法律,道德,公益。我们期待着更精彩的讨论,更热烈的发言,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想要有一天有自己的报纸或杂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讨论中,让更多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社会的进步,依赖于公正公开的平台,依赖于每个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行动。而大学生,正是这股正能量的推动者。像竺先生说的,做“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人”。

任何组织,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碑塔也一样。2012是碑塔成长的一年。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还有来自李老师不带保留的支持。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愿景和定位。“做一个着眼内部发展的精英社团”,“做一个学术和公益并重的学生组织”,“做一个引领大学生风尚的团队”。我们一直在想,一直在做。但核心思想,其实一直并不明朗。没有明确的目标,做起活动来就显得有些散乱,就像一场seminar没有主题,一篇文章没有核心。不过欣喜的事,通过这学期一系列的高水平学术讨论,我们逐渐了解到一群跨学科的专业人才聚集在一起,可以做的不仅仅是普及科普知识,而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和交流,是拨开浮华,撇开世俗,真正从科学,人文层面考虑某些事情,并把这种严肃的,主动的,开放的思考模式转播开来。相信碑塔会在这条路上走的很远。再比如团队和时间。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一群有志之人在一起,努力做一件事情。而这群人,一是要有思想,二是要有时间。但是,这两者往往略有冲突。碑塔的孩子也有这个问题。找不到时间坐下来交流,找不到时间做想要的事情。而这样的后果,是一个精心准备的seminar听众寥寥无几,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热点没有办法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讨论效果。当你没有时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真的忙到一点时间也没有,而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还不够重要。我一直相信这句话,于是也就相信,虽然碑塔的孩子有各种责任各种项目,但是碑塔的吸引力还是足够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其三是组织架构。虽然这学期三个部门的雏形已经建立,各个部长也在尽职尽责做,但是因为缺少责任的细化和内部规范的建立,很多事情,包括公益活动,学术交流,网站建设等,因为没有项目经理,进展也会稍显缓慢。在明确宗旨后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建立SOP,事情也会做得更加规范顺利。

新的一年,总是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希望碑塔在这一年能真正,能继续做到“心怀天下,敢为人先”。

碑塔将能达到的高度,不可限量。

  Sincerely,

杜雨棽

2013.01.31

 

 

李志文评语及感想

在一个中央计划体制下,大学教育偏向纵向单面的知识累积,严重缺乏横向全面的知识结合,更缺乏Town and Gown (社会与校园)的互动。我主动的为浙大学生组织了一个碑塔社(Beta Society) 来丰富一些同学的心灵成长体验,其精神类似欧美的fraternity (兄弟会)。已经做了三年,也有一些成果。现任社长是包德年医学班杜雨棽,已经完成基础科学教育,就要出国进入医学专业教育,这封信是她的述职报告。 

在这三年我从碑塔社的成员身上学到许多,白血病童关怀活动就是由碑塔成员发起,我跟着大家一起参与。在圣诞节期间,我在大食堂三楼招待餐厅看到雨棽带着碑塔社募款及关怀下,已经初步康复的白血病童来吃个圣诞餐,我极为高兴。十分欣慰。

2013年的春天,我预祝碑塔社能更茁壮与幸福。成员们幸福,也为社会带来幸福,这才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功效。

李志文,台北

2013.1.31.23:10 午夜

话题:



0

推荐

李志文

李志文

47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世界知名管理学者。美国杜兰大学寇翰讲座教授,担任商学院副院长长达十五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第一批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第一位光彪讲座教授,浙江大学商学研究院院长。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参与沃顿商学院的学术改革,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教授及创始校董。同时也是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第一位特聘讲座教授,东海大学讲座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组织的高级顾问。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