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英
1920 — 2013
许良英192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市张家渡村。抗日战争期间,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进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因显露物理方面才能,深得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教授的欣赏。但是面对黑暗,他的心从科学更转向了反专制,求自由的政治活动。为了寻找共产党,1942年毕业时,婉拒王淦昌教授要他留校任教的邀请,离开了浙大,急得爱才心切的王教授登报寻他。1945年他返回浙大任物理系任教。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中共浙江大学支部书记。在轰动全国的“于子三事件”中,作为中共地下党的负责人,他发起领导了浙大学生罢课、教授罢教等行动,引爆了“反对非法逮捕、反对特务暴行、反对屠杀青年”的全国性学生运动(遍及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1949年解放前,他任中共杭州青委委员兼大专区委书记。49年5月解放后,任杭州团市委学生部部长,与时任杭州团市委组织部部长的乔石同事。
1952年他被调入中国科学院,为中科院的组建工作作出重要贡献。1952年任《科学通报》编辑室主任。1956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创建时,与于光远共同担任负责人。1957年因为反对反右运动,被打为科学院第一右派。声讨其“罪责”的文章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要媒体的显著位置。因抗拒强迫劳改的处置,被开除公职,1958年被迫回老家(浙江临海县张家渡镇)农村劳动改造。在劳改期间,在于光远、王淦昌及科学院一些领导人(如秦力生)的支持和帮助下,他以一个右派(后为摘帽右派)农民的身份发起、规划、组织并克服文革的巨大困难,付诸实施了三卷《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工作(编译者还包括范岱年、赵中立和张宣三)。1970年代首次出版时,此文集是当时世界上所有文字里最完整的爱因斯坦的文集。使得爱因斯坦的科学、民主精神影响了中国几代人。1978年他重返中国科学院。他主持编写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关于世界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1980年代初他曾同其他同事(如钱三强)一道为政治局授课,讲解世界近代科技史和科技政策。听课者包括时任总书记胡耀邦。
为了推动国人和政府深刻反省历史的教训,以全面推动改革发展,1986年夏,他与方励之、刘宾雁共同发起纪念反右运动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不幸被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风暴所淹没,其后发生总书记胡耀邦下台等一系列的整肃。
在1986至1989年期间,政治改革未见踪影,“新权威主义”却甚嚣尘上。许良英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深刻指出“新权威主义”之危害,最早宣传民主和人权基本原则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民主和人权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经济发展绝对不是全部目的。同时,他强调宽容为维护人权的基本原则,强调通向民主的道路只能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启蒙。
1989年2月他发起了呼吁保护人权释放政治犯的公开信,42名著名科学家和作家联署,包括王淦昌、施雅风等。1992年,他发表《没有政治民主,改革不可能成功》的著名文章。1994年他与妻子王来棣及丁子霖等发起《为改善我国人权状况呼吁》的公开信,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1995年他发起的《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的公开信。全世界上千著名科学家、学者,包括国内数十名院士和著名知识分子、国际上10名诺贝尔奖得主联署。
他一生最后二十年里最重要的工作是与王来棣合著《民主的历史与理论》。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的民主、人权的启蒙运动。此书除法国部分未能完成外,整体已经完成,只待出版。他与王来棣合作的《从“专制的对立面”的争论看民主启蒙的艰巨》和他的《走出伪民主误区》(分别发表于《炎黄春秋》2010年12期、2011年10期)是他自己见到发表的最后两篇影响大的著作。他一生的最后著作是《<方励之选集>序》,写于2012年10月7日。18天后摔倒,2个月后引发严重脑溢血。
许良英在推动中国的民主、人权、政治改革方面的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公认。为表彰他的贡献, 1995年9月,纽约科学院授予许良英和丁子霖“佩格尔斯科学家人权奖”。2008年美国物理学会授予他“沙哈洛夫人权奖”。美国物理学会的颁奖声明说,授奖于许良英是“为其一生通过写作及向公众传播,宣扬真理、民主和人权,即使在遭受监视、软禁、骚扰与威胁,甚至流放的条件下也不放弃 (For a lifetime’s advocacy of truth,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 despite surveillance and house arrest, harassment and threats, even banishment -- through his writings, and publicly speaking his mind)。”
许良英于2013年1月28日13点25分,因脑溢血医治无效,在海淀医院去世,走完了他93年跌宕起伏的坎坷一生。遵其遗愿,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许良英正直善良、勇敢顽强、疾恶如仇,生活俭朴,毕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和民主。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与民主事业的重大损失。
许良英部分著作译作目录
[在未包括的内容中有几百封通信,其中一些信是论文性质的]
1. 《试论感情与理智》,8000字,1942年4月,为地下革命活动“笔谈”写的论文,现存有抄件,未发表过。
2. 《β蜕变问题》,15000字,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王淦昌教授。1942年7月完成,现存有原稿。未发表过。
8. 译《伽利略与近代世界》,R. Suter原著,译于1941年,发表于1946年12月上海出版社的《科学时代》第10期,2000字,用笔名“如因”。
9. 《数学何以不是科学?》,5000字,写于1943年,发表于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科学时代》第2卷第1期,用笔名“林因”。
10. 译《“追求真理”还是逃避现实?》,Aldous Huxleg原著,译于1941年,发表于《科学时代》第2卷第1期,1600字,用笔名“何施”。
11. 《科学底分类及其关联性》,5000字,写于1943年,发表于1947年4月10日上海《文汇报》副刊《新科学》第6期,用笔名“田由申”。
12. 《一种完全没有粘带性的液体,超流性——低温时的怪现象之一》,5000字,写于1947年,发表于1948年《科学时代》第3卷第7期,用笔名“林凌”。
13.《回顾1947年三次可歌可泣的运动》,5400字,写于1947年12月,发表于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1948年1月1日出版的《浙大周刊》上,用笔名“扬海”。
14.《怎样做一个Y·F·(“新民主青年社”)社员?》,2000字,写于1947年12月,发表于“中国共产党杭州工作委员会”1948年1月编印的《青年手册》(油印本)。“新民主青年社”系1947年9月成立的地下党秘密外围组织。
15.《踏着血迹前进——于子三运动回顾》,5000字,写于1948年9月,系根据1947年11月中共浙大支部关于“于子三运动”总结的精神写的,发表于1948年10月29日出版的《踏着血迹前进——于子三运动纪念刊》,此刊系中共杭州工委负责出版,送香港由全国学联负责印刷,由浙江大学生自治会公开发行。
16. 《杭州市学生纪念“五四”三十周年并庆祝杭州解放大会告全市同学书》,1200字,1949年5月3日下午杭州解放,当晚中共杭州市青委决定在浙大召开纪念“五四”三十周年、庆祝杭州解放全市学生大会,此宣告写于5月4日上午,当天晚上在大会上散发。
17. 《痛悼伟大的导师斯大林同志,加紧学习苏联先进科学》,2200字,《科学通报》社论,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1953年3月号。
18. 《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学通报>工作的决定》,2000字,1953年4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通过,发表于《科学通报》1953年6月号。
19. 《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成果》,5400字,1953年9月《科学通报》社论,此文概括地阐明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的主要收获,并指出学习苏联中存在的问题。
20.《团结起来,为执行我们光荣的历史任务而奋斗》,4500字,1954年4月号《科学通报》社论,此文阐述政务院批准的《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的基本精神。
21.《为苏联先进科学的历史性成就而欢呼》,4500字,1954年8月号《科学通报》社论,阐明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建成的历史意义。
22.《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8000字,发表于1955年5月号《科学通报》,为悼念爱因斯坦逝世而作,用笔名“林因”。
23.《庆祝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4500字,1955年6月号《科学通报》社论。
24.《做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工作》,3500字,1956年2月号《科学通报》社论。
25.《自然科学方法论问题12年研究规划说明书》,7000字,写于1956年5月,发表于1956年10月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创刊号。
26.《介绍J. T. Merz著<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中的科学思想部分》,8000字,发表于1957年第2期《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系书评。
27. 译《理论物理学的基础》,爱因斯坦著,译于1942年,发表于1957年第3期《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7000字,用笔名“林因”。
28. 《科学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1万字,写于1956年5~8月(其中第4章由范岱年执笔),1957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于1982年在美国出版了英译本:“Science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John C·S·Hsu译,纽约M·E·Sharpe出版社出版。
29. 译《物理学的基础》,R·B·Lindsay和H·Margenau原著,初稿译于1946年,1957~58年重译,47万字,196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有13000字的《译后记》。
30. 摘译《微观物理学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R·D·Bradley著,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3年第1期,4000字。
31.《爱因斯坦社会政治思想资料》,9万字,1963年编译整理,曾摘要发表在哲学研究所出版的《自然辩证法动态》上。
32. 编译《爱因斯坦文案》,三卷本,共选译了411篇,133万字,编译于1962~64年和1972~78年,商务印书馆1976~79年出版。参加编译工作的有赵中立、范岱年、李宝恒、张宣三。
33.《爱因斯坦的世界观》,17万字,写于1965年,书稿于“文化大革命”初期在上海被“四人帮”强占,至今下落不明,手头存有9万字的草稿。
34.《试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25000字,写于1965年,是《爱因斯坦的世界观》的书稿提纲的一部分,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5年第4期。发表时与李宝恒联名,由于不准我用真名,改用笔名“林因”。
35.译P·Frank《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32万字,译于1965年,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有1984年写的《译者前言》,7000字。
36.译P·Frank的文集《现代科学及其哲学》,25万字,译于1966年,尚未出版。
37.W·Heisenberg《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中译本前言。13000字,写于1973年,由该书译者范岱年稍作改动后发表于197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第一版,我未署名。
38.《评丹皮尔(W·C·Dampier)<科学史>的基本观点和思想》,10000字,写于1974年,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4期(1982年)。
39.译V·Weisskopf《量子、高山和星球》,译于1976年,发表于197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理学参考资料》第2集。
40.译P·A·M·Dira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译于1977年,发表于《现代物理学参考资料》第3集,12000字。
41.《竺可桢传略》,30000字,与施雅风合作,写于1977~78年,发表于《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2辑。
42.《爱因斯坦文集》序,6000字,初稿写于1977年,由周培源先生修改后,以他的名义发表。发表于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和1978年第二次印刷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43.《爱因斯坦述评》,8000字,写于1978年4月,发表于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杜任之编)。
44.《关于爱因斯坦研究的几个问题》,28000字,写于1978年7月,作为“1978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夏季讲习会”的讲稿,正式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卷第1期(1982)。
4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准备、写作和出版的过程》,12000字,写于1978年11月,发表于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
46.《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见解》,20000字,写于1978年12月,收在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中。
47.译R·Millikan《爱因斯坦70岁寿辰的贺词》,译于1978年12月,收在《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中,4000字。
48. 译W·Pauli《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贡献》,译于1978年12月,收在《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中,8000字。
49. 编《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与赵中立合作,完成于1978年12月,共33.8万字,1979年2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0. 《纪念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10000字,初稿写于1979年1月,作为周培源先生在1979年2月2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物理学会、天文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主题报告的讲稿。曾摘要发表于1979年2月21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
51. 《爱因斯坦小传》,3000字,写于1979年1月,发表于1979年2月10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通讯》。
52. 《爱因斯坦的治学精神》,8000字,与赵中立合作,写于1979年3月,发表于《杭州师范学报》1979年第2期。
53. 《世界公民爱因斯坦》,14000字,写于1979年3月,发表于《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刊出时标题被编者篡改为《争取社会正义和进步的爱因斯坦》。
54. 《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论的特点》,10000字,写于1979年5月,发表于《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55.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哲学发展的影响》,1300字,1979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自然辩证法理论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发表于该讨论会《简报》第40期。
56.《评<现代物理学的革命和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7000字,与刘盛际、曹治英合作,写于1979年,发表于《读书》杂志1980年第2期,发表时仅由曹治英一人署名。
57.《科学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英译本序,3000字,写于1980年2月,发表于1982年纽约出版的“Science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58.《关于方法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3000字,1989年5月在北京“科学方法论问题讨论会”上的发言,发表于《哲学研究》1980年第6期。
59.《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14000字,写于1980年5月,主要由我和李佩珊执笔,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第一讲讲稿,1980年7月24日由钱三强主讲。讲稿曾在《红旗》和《光明日报》上发表并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60.《关于科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探讨》,10000字,于1980年10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发表于上海《自然杂志》第4卷第2期(1981年2月)。
61.《试论科学和民主的社会功能》,6000字,写于1980年10月,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1期。
62.《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哥白尼革命》,5000字,写于1980年,收在1982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代科学史研究室编)。
63.《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5000字,写于1980年,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书中。
64.《十九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5000字,写于1980年,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书中。
65.《古典物理学的顶峰和随之而来的危机》,3000字,写于1980年,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书中。
66.《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5500字,写于1980年,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书中。
67.《微观物理学基本理论的建立》,6000字,写于1980年,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书中。
68.《从科学史角度看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2500字,1981年9月7日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于《读书》杂志1981年第11期。
69.《关于科学史分期问题》,13000字,此系1981年9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和1982年3月在复旦大学的讲稿,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4期。
70.《继承并发扬求是学风和爱国民主传统》,2500字,与王来棣合作,写于1982年3月,发表于1982年4月1日出版的《浙江大学校刊》85周年校庆专号。
71.《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和他的思想》,16000字,此系1982年3月26日在复旦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讲座讲稿,收在198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物理学史研究》(王福山主编)。
72.《关于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批判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运动的初步考查》,40000字,与屈敬诚(我指导的研究生)合作,完成于1983年5月,摘要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第6期和1985年第1期,全文收在198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研究》(许良英、方励之主编)。
73.《关于科学史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15000字,写于1982年,曾在1983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代表大会上宣读,发表于成都《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2期。
74.《爱因斯坦的唯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13000字,写于1983年9月,11月29日在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讨论会”上宣读,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第2期。
75.《美国物理学史研究工作情况见闻》,13000字,写于1984年,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第5期。
76.《竺可桢——中国近代科学家和教育家的典范》,9000字,写于1984年5月,发表于《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77.《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简史》,86万字,作者24人,由我和李佩珊、张钟静负责审订,修改、定稿,1983年10月完成,1985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由我执笔的有:引言,结束语,第一、二、三章。198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二版曾发表此书《结束语》中的一节。
78.《A·爱因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条目,12000字,写于1984年。收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并曾发表于《百科知识》1985年第4期和第5期。
79.《王淦昌》,《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卷条目,1900字,写于1984年。收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中。
80.《A·爱因斯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1500字,写于1984年,收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
81.《物理学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2500字,写于1984年,收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
82.《相对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条目,2500字,写于1984年,收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
83.《纪念爱因斯坦,研究和学习爱因斯坦》,3200字,发表于《大学物理》1985年第3期。
84.《于子三运动纪事》,7500字,发表于《杭州党史资料》1985年第2期。
85.《历史理性论的科学发展史观刍议——为祝贺钱临照先生八秩寿辰而作》,9000字,写于1986年2月,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3期。收在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史论集》(方励之主编)。
86.《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三十年的风风雨雨》,6500字,写于1986年3月,原是为论文集《自然辩证法往何处去?》而写,该文集未能出版。
87.《发展马克思主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000字,在1986年3月19日“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座谈会上发言,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3期。
88.《关于“双百”方针的回忆和思考》,1500字,写于1986年4月,发表于1986年6月19日《自然辩证法报》。
89.《“双百”方针带来的喜悦和悲哀给我们的启示》,1986年5月13日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的座谈会和同年5月29日在马列主义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等六个学术团体的座谈会上的发言,4500字,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4期。
90.《“相对论”蒙受“反动政治观点”之冤》,2800字,与屈敬诚合写,发表于《中国科技报》1986年8月13日。
91.《关于贯彻学术上“百家争鸣”方针的几点意见》,1200字,1986年9月3日《中国文化报》。
92.《为“自由”正名》,2500字,1986年6月26日与《光明日报》记者戴晴谈话,发表于《新观察》1986年第20期。
93.《两篇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写的旧稿和两点补充回忆》,21000字,写于1986年10月,收在198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于子三运动——于子三烈士殉难40周年纪念文集》(李景先、田万钟、吴洵高编)。
94.《政治民主是学术自由的前提》,1300字,1986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95.《恩师王淦昌先生对我的启迪和爱护》,12000字,写于1986年8月,收在1987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一书中。
96.编《王淦昌和他的科学贡献》,24万字,与胡济民、汪容、范岱年合作,完成于1986年9月,书中周培源先生的《序》由我起草,《编后记》也由我执笔。书由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5月出版,以祝贺王淦昌先生80寿辰。
97.《关于王淦昌先生和母校物理系的回忆片段》,13000字,发表于《浙江大学校刊》1987年4月20日~6月22日,内容基本上与95相同。
98.《为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在商务印书馆当临时工的难忘岁月》,12000字,写于1986年6月,原系应商务印书馆回忆文集之约而写,至今未见出书。
99.《于光远同志在自然辩证法方面的几项重要贡献》,6500字,写于1986年11月,在1986年12月12日“庆祝于光远同志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年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原要出文集,受阻未成。
100.《争论从何而来?分歧何在?》,7000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10期。
101.《一项宏伟的历史工程——喜读<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12000字,《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1期。写于1987年11月。
102.自选文集《科学、民主、理性》序,1800字,写于2000年5月12日,这个文集选了1977年~99年间42篇文章,2001年12月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03.《对“许良英和他的<爱因斯坦文集>”一文的更正》,1200字,写于1988年6月19日,发表于1988年7月23日《台州日报》。此文系对1988年4月16日《台州日报》上一篇虚假的报道进行澄清。
104.《关于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和民主理论关系的理解》,6000字,写于1988年6月,发表于《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6期。
105.《从一个译名反思民主意识》,2500字,写于1988年7月,发表于《新观察》1988年第20期,刊出时被编者删改多处。
106.《<爱因斯坦文集>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2500字,写于1988年8月,发表于1988年8月28日《科技日报》。刊出时被编者删改不少,标题被改成“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
107.《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思考》,11000字,写于1988年8月,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第1期。
108.《“双百”方针文献集》序,3500字,写于1988年8月,是为两位青年同志编的《“双百”方针文献集》而写的序,这个集子迄未能出版。
109.《驳民主缓行论》,2300字,写于1988年9月,发表于1989年1月9日《蛇口通讯报》。
110.对钟叔河《还来得及》一文的意见,300字,写于1988年10月,发表于198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111.《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民主、科学》,1400字,1988年10月24日在一个关于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于1988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
112.《弘扬民主,批驳反民主逆流》,4000字,1989年1月12日在《国情研究》编辑部邀集的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于《国情研究》1989年第3期,刊出时被删改多处,题目改为“弄懂民主才能实现民主”,有意歪曲原意。
113.《弘扬民主批驳反民主逆流》,4000字,发表于《九十年代》1989年5月号,内容与上述《国情研究》座谈会的发言稿相同,刊出时无删改,但题目被改为“中国的反民主逆流”。
114.《民主与科学是现代国家立国之本——纪念“五四”70周年兼批判新权威主义》,7000字,写于1989年3月,原系应《科技导报》约请而写,但他们不用,改送《明报月刊》发表,见该刊1989年5月号。
115.《“五四”和中国的民主启蒙》,2500字,写于1989年4月,发表于1989年5月8日《世界经济导报》终刊号。刊出时题目被改为“民主是安定团结的唯一可靠保证”。
116.《新权威主义新在哪里?》,2500字,与王来棣合作,写于1989年4月,发表于1989年5月1日《百姓》半月刊。
117.《我们的校长竺可桢》,20000字,写于1989年5月,尚未发表。
118.《束星北先生传略》,6200字,写于1979年10日,收在1980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大学在遵义》(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19.《爱因斯坦研究》第一辑,由我和方励之共同主编,共收论文13篇,资料3篇,25.6万字,是1985年3月在杭州召开的“爱因斯坦研究讨论会”的产物,1989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120.《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第1卷,由我和钱临照共同主编,1990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121.G·Holton《科学思想史论集》,35万字,参加译校者6人,由我负责编订,翻译工作开始于1977年,199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22《回顾与反思——对真理、革命~科学、民主、理性的追求》,1958年6月以前的自传,22万字,写于1989-1993年8月26日。
123《许良英先生访谈录》,樊洪业、王德禄、尉红宇,9,000字,1990年10月18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与研究》,1992年第6期。
124《关于科学意识和现代化建设的几个基本认识问题》,4,000字,1991年3月28日在“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二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 期。
125《悼念陈绍奏同志》,900字,写于1991年5月24日,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第8期。
126《黎明前的战斗——忆杭州解放前夜与陈向明同志共同战斗的岁月》,6,000字,写于1991年8月20日,发表于1992年12月中共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纪念陈向明文集。
127《周老和<爱因斯坦文集>及其他》,12,000字,写于1991年11月30日,发表于祝贺周培源教授90寿辰文集《科学巨匠,师表流芳》,1992年。
128《为科学正名:对所谓“唯科学主义”辨析》,12,000字,写于1992年2月6日,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4期。
129《没有政治民主,改革不可能成功》,3,200字,写于1992年5月9日,发表于《未来与发展》,1992年第5期。
130《忆子三》,2,000字,发表于1992年10月25日《浙江农大报》。
131《忆束星北先生》,4,500字,写于1992年10月26日,发表于《物理学家束星北——纪念束星北先生逝世十周年》,江苏省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邗江文史资料》第6辑,1993年9月出版。
132《给江苏省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信》,1,000字,写于1992年12月20日,发表于江苏省邗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的《邗江文史资料》第6辑。
133《人权概念和现代民主理论》,15,000字,写于1993年5月1日,发表于纽约《探索》杂志,1993年8月号(终刊号)。
134《反对组织所谓“物理学研究中的唯心论”的大批判》,3,500字,写于1993年7月1日,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6期。
135《周老与爱因斯坦》,发表于《人民日报》1993年12月3日。
136《包遵信的89民运回忆录——<未完成的涅槃>序》,6,600字,写于1993年7月1日,发表于《争鸣》,1994年1月号。
137《为改善我国人权状况呼吁》,700字,写于1994年5月9日,共7人签名。
138《中国官场的人权奇观》,1,800字,写于1994年3月20日。
139《一生坎坷的忠贞的革命者——悼念何少琦同志》,3,000字,写于1995年5月20日。
140《世纪末中国科学的危机》,1,500字,发表于香港《华侨日报》,1994年7月29日。
141《“排万难虽百死以求真知”——竺可桢的“求是”精神和浙江大学校训》,3,600字,写于1994年8月13日,发表于香港《华侨日报》,1994年8月24日。
142《为保障王丹人身安全自由的紧急呼吁》,200字,1994年12月8日。
143《爱因斯坦的民主、人权思想对中国的影响》,4,000字,写于1994年10月26日,发表于美国科学协进会(AAAS)1995年2月年会。
144《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1,300字,写于1995年4月,发表于1995年5月15日,共45人签名。
145《致江泽民、乔石信》,400字,写于1995年5月15日。
146《王淦昌先生是受杨振宁愚弄了》,7,000字,写于1995年7月20日,发表于《世界日报》1995年7月30日;《开放》杂志1995年9月号。
147《接受纽约科学院科学家人权奖书面发言》,1,000字,写于1995年8月17日。
148《我与黑白文艺社》,4,000字,写于1995年7月2日,发表于《校史一叶——纪念何友谅烈士暨浙大黑白文艺社文集》,1995年12月。
149《关于周邦立的片段回忆》,5,000字,写于1995年7月20日,发表于《校史一叶——纪念何友谅烈士暨浙大黑白文艺社文集》,1995年12月。
150《为王丹辩护》,4,500字,写于1996年11月10日。
151《民族主义与反西化的舆论导向——访致力于中国人权、民主事业的科学史家许良英》,安琪,1997年4月9日,发表于香港。
152《关于反右运动的片段回忆和思考——纪念反右40周年》,10,000字,写于1997年5月10日。
153《回忆曾漱——一个被人民的疾苦净化了的灵魂》,4,500字,写于1997年10月10日,发表于《她捧着一颗心来——纪念庞曾漱文集》,1998年4月,海潮出版社。
154《中国物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6,400字,写于1997年11月15日,发表于1998年1月22-25日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举行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物理学家在社会中的作用”为主题的国际物理学史讨论会。
155《忆12.9运动——一个高工一年级生的印象》,5,000字,写于1997年12月5日,发表于《求实精神与浙江大学12.9运动》,1997年12月,北京出版。
156《悼胡济民》,7,000字,写于1998年10月8日,发表于《浙大校友》1998年下册。
157《“但种草园”和“凤翻书楼”》,2,000字,写于1998年,发表于《张家渡》,何达兴主编,1999年1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
158《关于<回忆张家渡联络点>一文的几点说明》,1,500字,写于1998年,发表于《张家渡》,何达兴主编,1999年11月海洋出版社出版。
159《痛悼恩师王淦昌先生》,11,000字,写于1999年3月2日。
160《“89”十年感言》,7,000字,写于1999年3月30日。
161《耀邦与知识分子心连心》,8,000字,写于2001年6月24日,发表于《怀念耀邦文集》第三集,香港亚大国际出版公司,2001年10月出版。
162《作为一个人的爱因斯坦》,12,000字,写于2002年10月4日,发表于《爱因斯坦文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163《悼念田万钟》,3,000字,写于2003年5月24日。
164《痛悼挚友、同志李慎之》,20,000字,写于2003年5月10日,发表于《怀念李慎之》和《83封书信》。
165《痛悼恩师陈立先生》,9,600字,写于2004年5月13日,发表于《陈立先生纪念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66《爱因斯坦奇迹年探源》,19,000字,写于2005年2月24日,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2期。
167《<走近爱因斯坦>引言》,2,000字,写于2005年4月7日,发表于《走近爱因斯坦》2005年6月,辽宁教育出版社。
168《关于立本小学回忆点滴》,2,200字,写于2005年3月18日,发表于《立本小学校志(1906-2005)》,2008年8月出版。
169《爱因斯坦的双重奇迹》,5,500字,发表于《物理通报》,2005年12期。
170《回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9,500字,写于2005年7月21日,发表于傅国涌编《过去的中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
171《关于爱因斯坦致斯威策信的翻译问题——兼答何凯文君》,2,000字,写于2005年7月1日,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5期。
172《我所了解的束星北先生》,13,000字,写于2005年12月,发表于《科学时报》,2005年12月23日。
173《浙大地下党及其有关情况》,11,500字,写于2006年1月26日,发表于《黎明前的求是儿女》,2008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174《幻想·挫折·反思·探索——波涛一生的心路历程》,35,000字,脱稿于2006年7月2日,发表于《红岩儿女》第三部“一生都在波涛中”。
175《悼志成》,3,300字,写于2006年7月23日。
176《<黎明前的求是儿女>序》,3,600字,写于2007年7月8日,发表于《黎明前的求是儿女》,2008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77《悼汪容》,3,000字,写于2007年3月7日。
178《<爱因斯坦论犹太人问题>序》,2,000字,写于2007年4月29日,发表于《爱因斯坦论犹太人问题》,2007年6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179《当代中国大灾难的开端:反右运动——纪念反右50周年》,5,000字,写于2007年5月11日。
180《悼黄宗甄》,2,500字,写于2007年7月12日,发表于《求是》,39期。
181《一部多灾多难书稿的坎坷传奇历程——<爱因斯坦文集>再版校订后记》,10,000字,写于2007年10月6日,发表于《爱因斯坦文集》再版第三卷,2009年12月,商务印书馆。
182《林昭,中国的布鲁诺永生!——纪念林昭殉难40周年》,2,500字,写于2008年2月11日,发表于傅国涌编《林昭之死》,香港开放出版社,2008年9月。
183《接受美国物理学会2008年Sakharov人权奖答谢词》,4,000字,写于2008年2月14日。
184《83封书信——许良英、李慎之书信集》,邓伍文编,2008年4月,同心同理书屋出版。
185《可恶可悲的书报检查制度》,2,600字,写于2008年5月25日。
186《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4,000字,写于2008年8月16日,发表于《炎黄春秋》2009年第4期,题目改为《也谈“普世价值”》。
187《是爱因斯坦错了还是李约瑟错了?——与席泽宗先生商榷》,9,000字,写于2008年10月5日,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6期。
188《也谈阿克顿的名言》,2,000字,写于2008年11月22日,发表于《炎黄春秋》,2010年7月号。
189《民主是普世价值辨析——与吴江先生商榷》,4,000字,写于2009年9月16日。
190《评“专制的对立面”之争》,与来棣合写,6,500字,写于2010年8月30日,发表于《炎黄春秋》,2010年12月号。
191《走出伪民主误区》,4,500字,写于2011年6月4日,发表于《炎黄春秋》,2011年10月号。
192《悼念朱厚泽同志》,1,800字,写于2011年6月19日。
193 《痛悼方励之》,3,000字,写于2012年4月20日。
194 《<方励之选集>序》,807字,写于2012年10月7日。
许良英起草《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的手稿